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核桃梦圆鲁班乡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伯强
    2017-01-31 20:00:57   转载

    核桃梦圆鲁班乡

    ——马家庄村核桃产业发展纪实

    太阳能路灯时间:2016/8/28 6:19:39 来源:河津新闻网 浏览次数:12

     ■本报记者 胡丽芳

         眼下正是核桃成熟季节,走进小梁乡马家庄村,放眼望去,大片的核桃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,农民们正在采摘核桃,准备发往全国各地,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
        马家庄村有“河津南大门”之称,现有人口1950人,耕地面积3050亩。历史上,建筑业较为发达,至今仍有半数村民从事这一产业,被誉为河津的“鲁班之乡”。近年来,该村支村委根据村情民情,积极调整种植结构,引导村民流转土地,打造以核桃经济干果林为主的经济产业,目前核桃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,2015年青皮核桃产量近20余万斤,总产值达40余万元,仅此项全村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。今年青皮核桃产量有望突破40万斤。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核桃专业村。产业发展形成共识    马家庄村的土地多为黄土台地,大部分台面平整,地势平缓,前沿陡坎明显,耕作条件好,适宜经济林的发展。如何向台地要效益,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小农观念,切实增加农民收入,因地制宜向规模化种植要效益,成为支村委一班人一直思考的问题。    2011年,经乡村两级干部及群众代表多方考察,结合地理位置、水文资源和劳动力水平的实际情况,该村决定发展核桃种植,并多次召开核桃种植专题动员会,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。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前提下,提出了合作社+农户的思路,成立了久仁核桃专业合作社和康栩核桃专业合作社,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,建设了1000亩现代化的核桃种植基地。    发展核桃产业,规模种植是基础。经过几年发展,村民流转土地积极性大涨。目前,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600亩,并与村民签订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,每亩支付流转金500元,不需村民投资一分钱、一个工。如今,参与土地流转农户达200余户,涉及全村50%以上的家庭。土地流转已成为该村发展核桃产业、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。基础设施持续改善    近几年,为发展好“一村一品”,该村积极向上争取水利项目建设,先后新打机井4眼,投资8万元对田间道路进行了整修,打通了一条连接209国道的主干道,投资250万元平整土地兴修水利,改善基础设施,现在旱地全部整修为水地,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,实现了灌溉全覆盖,为经济发展和核桃增收创造了便利条件。    2015年,考虑到村里无良好晾晒场地,生产出的核桃不能正常进入市场,严重影响村民收入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,该村支村委一班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对核桃基地晾晒场地及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硬化。目前,一条长300m、宽4m、厚16cm的道路及面积为3895㎡的晾晒场地已全部竣工,为晾晒核桃提供了场地。强化管理提质增效    “咱这核桃结果早,连续结果和抗旱能力较强,果实、壳薄、仁满,颜色浅,口感好,最主要的是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,是真正的绿色食品。”该村合作社负责人说。    目前,该村核桃的主要品种为“清香”和“香玲”,其品种生长快丰产性强,果仁饱满,出仁率高,皮薄口感好,销售价格比普通核桃提高20%,经济效益可观。为提高产量,合作社长期聘请多名山西农科院专家及本地“土专家”担任技术工人,从选苗、购苗、种植、病虫害防治、施肥、修剪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。通过加大培训,加强核桃树综合管理,核桃成活率提高、结果数量逐年增多,促进了核桃生产质量,农民经济收入明显提升。    为提高耕作效率,该村合作社先后投入50余万元,购置了农用三轮车、除草机、打药机等专业农业机械设备,安置闲散劳力百余名,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、有钱挣,社会效益良好。    经过五年的发展,马家庄村的核桃种植已初见规模、初见成效。但核桃产业“大资源、小产业”状况仍十分突出。针对这一现状,该村将围绕基地辐射,扩大种植面积,继续配套建设核桃烘干设施,保证核桃晾晒不受天气影响;加快建设一个十万斤级的核桃冷藏库,保证核桃不变质;延长产业链,建设开发核桃露生产线和核桃油压榨生产线;创建农家乐及休闲旅游场所,最大限度提高附加值;挖掘核桃经济价值,从品种、质量、管理上创新思路,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绿色知名品牌;让核桃产业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“摇钱树”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